|
|
|
| 天津选手郭琛入围全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半决赛 | ||
10月20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表演奖决赛阶段(复赛、半决赛、决赛)赛事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由天津市音乐家协会推荐的声乐(美声)选手郭琛,在全国85位晋级复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半决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是由中宣部批准设立、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音乐类奖项,是最具权威性、导向性和引领性的国家级音乐综合性艺术大奖,代表着中国音乐最高水准。天津市文联,天津市音乐家协会高度重视本次赛事,邀请到众多全国著名音乐家担任天津市选拔赛评委,并广泛动员在全国各地天津籍、天津工作的音乐表演者参与其中。
郭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抒情花腔女高音,国家文旅部声乐“领军人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天津音乐学院美声演唱硕士,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曾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天津赛区第一名,两次入围金钟奖复赛、第十四届全国声乐展演“优秀人才奖”。 复赛曲目 《青春舞曲》《印度银铃之歌》(选自歌剧《拉克美》) 半决赛曲目 《夜莺》《爱人送我向日葵》《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选自歌剧《茶花女》
赛后评委对复赛阶段的点评 李秀英 : 参与5场美声组比赛后感触颇深,85名选手表现出色,舞台表现越来越好,能量与激情愈发充沛。因晋级名额有限取舍十分艰难,但能站在比赛舞台上参与交流就已是胜利。金钟奖是师生共同追梦的平台,选手的表现既展现个人精神面貌,也体现背后师资与学校的教学质量。从选手的表现中反思教学,选手的优点值得学习,出现的问题也会引发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我们也发现,一些选手对中国作品的选择不够精准,演唱虽拘谨、规矩且完整,但情感表达欠缺,难以打动评委。选手演唱外国作品时,声音爆发力、位置把控和情感投入都十分到位,而中国作品的精彩度与外国作品相比存在明显距离,多数选手未实现中外作品均匀投入。建议选手在后续学习中多花功夫在中文作品上,像研究外国作品一样,注重咬字吐字、情感表达,做好段落分析与布局。 我们要有“为而不争”的人生理念,比赛的核心是与自己竞争,而非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希望各位选手以正确心态看待比赛,专注于打造和挖掘更好的自己;期待各位选手今后能在国内外各类舞台上脱颖而出,在美声领域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孟卫东: 表扬和鼓励的话就不再重复,着重强调——请美声领域的各位务必重视中国作品。为什么必须重视中国作品?这与未来职业发展直接相关,无论是进入演艺团体,还是从事其他相关行业,中国作品都是你职业道路上的重要内容,比赛中已直接影响评分。我坦率地说,在80多名美声选手中,有一半人的中国歌唱得不够好,中外作品的投入程度差距大,中国作品不应成为“短板”。 我相信大家的外国曲目都是在学校里学了多年的“看家本领”,已经内化于心,但中国作品显然没有得到同等对待。有位美声老师曾和我聊起,说中国歌不好唱,容易忘词,但对评委而言,外国作品的语言(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发音不纯正会减分,中国作品的咬字吐字不清晰同样会减分。咬字不清会失去作品核心。现在很多美声选手唱中国歌,只注重声音位置,却听不清歌词,这就失去了中文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