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文艺界  >  他山之石
【文苑集萃】辛茜:循着花香归来
日期: 2025-11-05 09:14 稿源: 市文联组联部

  我的故乡保安,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老人们习惯将这座古城分为老城和新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隆务河从一座叫夏德日的高山上流了下来,养育着我的四位爷爷和一位姑奶奶,也曾在每一个月圆之夜叩击城墙,仰望古城寨门,任我英气逼人、浓眉黑眼的三爷爷策马而过。让排行老大、出征远方的我的亲爷爷,留下的万般愁绪化作风中沙沙作响的曼陀罗。

  夏日的一天,细雨濛濛,我来到保安老城看望二爷爷的三儿子、我的尕鼎叔叔和婶婶。拾阶而上,石板路上早已不见血雨腥风中的刀光剑影,只有一行高大的白杨、布满苔藓的青石,诉说着古老的往事。老屋门前有一棵百年榆树,从树根分成四叉,又若即若离相互缠绕,像缠绵故土与亲人,不愿分离的四个兄弟。如今,四位爷爷和姑奶奶先后离开人世,后人们也奔向各地工作生活,只留下会拉小提琴,喜欢读书、画画的尕鼎叔叔,和我的婶婶打理老屋,守在这棵纹理粗糙、血气方刚的老榆旁。

  保安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今遗存的铁城山、保安都司衙门、药王庙、关帝庙、明清驻军营房、烽火台古韵尚存。宣统二年,老城拥挤不堪,四十户人家迁入莲花山脚下,三面环山、水道纵横的一片洼地,听从老人之言,将曼陀罗汁液掺入夯土,修建城墙、寨门、碉楼,以抗拒外敌入侵固守家园。可谁能料到,城墙上舞动的白色精灵,本身就是天地间最危险的蛊惑,含有剧毒的曼陀罗暗藏杀机,致人幻觉的东莨菪碱在花脉里滚动。

  民国9年,隆务河两岸暴乱频发,守在城楼上的哨人酒醉失职,让城外人趁虚攻入新城,烧光了房子,住在新城的人只好又回到老城。实在住不下的,便去吾屯、郭麻日、年都乎、循化讨生活。民国12年,思念故土的新城人又陆续返乡,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户,为了不再酿成大祸,许多人连自家庄廓都修建了烽火台。

  沿河滩往里步行几公里便可进入保安新城,尕鼎叔叔带我来到铁城山下的烽火台前。城墙尚存,半掩于黄土。冰凉的青砖、昔日的庄严令我血脉偾张。攀岩而上,青草洁净而柔软,连翘、珠芽蓼、圆穗蓼、甘青老鹳草、露蕊乌头含笑低语,洁白的曼陀罗像是孩子手中的风车落在草地上。

  山顶上,空气湿润。神秘的氤氲之气注入祖辈的遗骨,与姑奶奶身上银饰碰撞的脆响酿成了致幻的蜜。几个七八岁的男孩,蹲在山洼里叽叽喳喳。原来他们正在鼎用烧红的灰土嘣蚕豆吃。潮湿的草棵子里布满了软糯的地皮菜,尕丁叔叔和我不一会儿就捡了半袋子。

 

  雨停了,山雀在落日下低飞盘旋,古城保安一览无余,隆务河宛如金色绸带逶迤于山谷。当这条河从海拔4000米的高度,穿过麦秀山区的原始森林由南向北倾泻而来,2000米的落差让隆务河两岸深红浅绿、牛羊满山、麦浪翻滚,干梅子、桑椹、香梨缀满枝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农牧兼具,沿袭千年的藏传佛教文化“热贡艺术”浸润着他们的前世今生,也让隆务河沿岸的吾屯、年都乎、郭玛日、脱加、尕赛日五个自然村,成了人人会作画的“藏画之乡”。

  曼陀罗乃梵文音译,来自印度,旋转的图案与冥想、仪式关联,象征宇宙的无限循环和生命的永恒流转。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早已看出曼陀罗复杂神秘的奥妙,认为它是深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共同思想。就像刻在石头上的花朵、树木的年轮、太阳之轮,而近似曼陀罗的抽象图案,所蕴含的人们追求圆满具足的理想,完全来自大自然取之不尽的生命之力。

  藏族文化中曼陀罗为“吉廓”,坛场,圣贤、功德聚集之意,也是积聚福德与智慧圆满巧妙的方法、人们心中的宇宙图,无不让人从痛苦中解脱,欣慰愉悦。于是,曼陀罗的形象在精湛的热贡艺术唐卡、壁画、泥塑、木雕、木刻、砖刻浮雕、堆绣创作中无处不在,无不寓意着植物与精神幻想之间的关系、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图腾,又好似古城在时间褶皱里结痂的伤口,每片花瓣都含有尚未愈合的乡愁。

  夜幕降临,吾屯寺的海螺声漫过草坡,随风飘荡。千朵万朵白色风车在星光下飞速旋转,把几百年的悲欣离合纺成透明的丝,缠绕在古城夜空。一时间,被曼陀罗麻痹的往事又突然在我眼前浮现。在尕鼎叔叔缓慢的讲述中,我那远望故乡、一身戎装的亲爷爷神采奕奕、目光坚毅;二爷爷、三爷爷骑着烈马赶着牦牛群冲过寨门,在青石板上迸溅出蓝色火星。还有那纷乱中活下来的迁徙者,背着铜锅,翻过铁城山,正目瞪口呆地,站在我的故乡窄小幽长的每条巷道里,欣赏着家家户户门楣、前厅之上细腻绚丽、庄严素朴的彩绘。神秘的图案、古老的神话、丰富的想象力,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是清澈无比的精神追求,也让我懂得:这座古城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黄河上游风韵无限、气势豪迈的风景。当曼陀罗在废墟上开出第一百零八朵花,所有离散的魂魄都会循着花香归来,在隆务河的金砂里显影成众神聚集的坛城,游子依恋的故土。

  作者简介

  辛茜,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作品散文集《眼睛里的蓝》《茜草为红》《一望成雪》《海心山》《鸟儿细语》,长篇散文《我的青海湖》《高原野花》,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尕布龙》《我的青海,我的梦雪原》。获第二十届“百花文学”散文奖、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人文地理大赛特等奖、首届“让生命充满绿色”生态文学奖、首届《散文百家》全国征文奖、首届“文润江山”全国生态文学征文奖,入围2025年5月中国好书榜。

转自:黄南文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登记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文联)法律顾问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
才华律师,魏涛律师,刘会云律师受托维护本刊(网)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津ICP备11005939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天津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