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文艺界  >  文艺家协会  >  天津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  协会活动
“强基工程”助振兴 村歌唱响幸福情 ——“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落幕
日期: 2025-08-20 11:55 稿源: 天津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8月17日晚,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自治区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落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出席。

  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代表队1000多人参演,为观众送上一场燃动乡村的音乐盛宴,集中展示“强基工程”结对帮扶的丰硕成果。由天津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天津市音乐家协会选送的原创村歌《最新最美是正营》荣获“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幸福好声音”团队称号,天津市文艺志愿者协会荣获“优秀组织奖”。浓郁的乡土特色与饱满的情感表达,让天津乡村的鲜活故事在全国舞台上赢得满堂彩。而这背后,是天津市以文化创新激活乡村根脉的生动实践。

  四级联动淬炼精品 文艺赋能直抵田埂

  作为中国文联“强基工程”的重要活动,“村歌嘹亮”旨在通过文艺力量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故事随歌声远播。天津市津南区以“强基工程”为引领,着力推动全区文化传承发展落地见效,创新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文艺联动机制,在天津市文联的引领下,精准对接市级文艺家协会,根据正营村基层文艺需求选送优质文艺资源,组织文艺专家团队下沉开展定向志愿服务与指导,为村歌创作与舞台演绎注入强劲专业动能。

  “就是要让人们在跳中、唱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排练现场,专家团队目光如炬,从歌词里“小站稻”的金黄如何融入旋律,到合唱时眼神里的乡土深情如何传递,再到舞台动作里的农耕元素如何展现,专家们与村民一起逐字逐句打磨。四级联动机制打通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让专业水准与乡土气息巧妙相融,让乡土创作绽放出专业艺术的光华。

  汗水浇铸乡土之情 振兴故事唱响全国

  舞台上的高光时刻,源自百余个日夜的汗水淬炼。这支由20余名村民组成的“春之声”合唱团,白天躬身稻田间,夜晚聚首排练室,将汗水融入每一个音符。“歌词唱出了咱心底的幸福!”成员闻殿明感慨道。“一个村的歌,就是一个振兴故事。”这首由村党委书记苏利军漫步稻田萌发灵感,历经与市音协专家一年多打磨的作品,终在国家级舞台获得认可。

  《最新最美是正营》的创意内核,正是津南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歌曲巧妙融合小站稻乡元素,舞台呈现创新运用农耕道具,艺术化展现“土地流转推动‘盈跃’牌小站稻跻身‘津农精品’”“村民分红增长7倍”的奋斗历程。据悉,这首村歌此前已斩获“村歌嘹亮·2024天津市新时代乡村歌曲征集”榜首,本次在全国展演中得到肯定更是对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双重肯定。

  文化活水润泽乡村 振兴路上踏歌前行

  当载誉归来的村民走过金色稻田,这个荣誉的意义已超越文艺赛事的意义。它既见证了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津南区北闸口镇按照“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思路,盘活文化资源,催生“月桥文化仓”“津津乐稻潮玩基地”等特色项目,今年“五一”吸引游客3万人次,拉动消费500余万元;又印证了“强基工程”的实践价值,四级联动机制下,文艺工作者与农民共同创造的,不仅是动人旋律,更是乡村文化自觉与发展自信。

  “我们将继续为镇村服务,做好连接基层的“文艺纽带”,为广大群众送文化、种文化。”津南区文联负责人表示,通过四级联动让专业资源扎根基层,不仅让村歌从"成型"迈向"出彩",更让文化传承从书本里、博物馆中走到了群众的歌声里、生活中。津南区正以此为范本,推动更多乡村文化元素转化为文艺作品,让基层的鲜活故事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从渤海之滨到鄂尔多斯草原,这首沾泥土、飘稻香的村歌,正以最真挚的乡音,唱响中国乡村走向振兴的壮阔和声。这曲新时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登记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文联)法律顾问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
才华律师,魏涛律师,刘会云律师受托维护本刊(网)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津ICP备11005939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天津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