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墨点染绘北岸艺韵流光耀津城 ——评河北区数字艺术协会作品展 | ||
|
||
一幅名为《午后的意大利风情街》的数字版画,静静悬于理想云仓艺术馆展厅。暖阳斜倚在红砖楼宇与鲜花装置的阳台上,硕大的原木啤酒桶静立街角,店门口的藤椅刚刚送走一波啜饮闲聊的人们,任由影子在石板路上渐渐拉长。城市的烟火气与数字像素之间,流动着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觉诗意。它不仅描绘了河北区的城市风貌,也作为河北区数字艺术协会作品展的起点,宣示着一种融合姿态——以数字之笔,绘传统之魂。 本次展览,聚焦“数字艺术”这一时代命题,精心呈现了数字版画、传统国画作品以及基于张大千艺术风格的数字绘画三大板块。它并非技术的炫技场,而是一场以“形式为新,审美不失古意”为旨归的深度探索,旨在借助数字媒介的蓬勃力量,重新叩问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与表达边界。 作为河北区数字艺术协会的首展,展览选择用一种公众易于理解、亲近的方式回应当代艺术的命题:数字艺术如何走向生活,如何与传统文化共振。它既不是炫技的舞台,也并非风格拼贴的展陈,而是一种从本土出发、面向未来的探索,试图在数字与笔墨之间找出一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的艺术路径。诚如本次展览的主理人、河北区数字艺术协会主席李学龙所言:“技术从来不是审美的对立面,而应成为文化精神的新载体。” 数字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用了什么技术,而在于它能否传达情感,唤起共鸣。让观众“看得懂”“有感触”,这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温和的坚持——坚持艺术要回到人中间、生活中间。让数字成为语言,而不是障碍;让传统不只是背景,而是活着的、可以被重新演绎的文化资源。 回望传统,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真正有力量的创新,是以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前提的表达,而不是对形式的追赶或概念的叠加。一幅好作品,无论媒介新旧,都应让人停下脚步,感受到那一刻的沉静与通透。艺术,不应高悬在头顶,而应落地入心,润物无声。 而今人们对“新”的期待,其实早已不再是视觉奇观,而是更贴近心灵的体验。当数字艺术不再是少数人把玩的工具,而成为大众理解和共情的媒介时,它也正在成为新的文化桥梁。而真正的“当代表达”,从来不靠刻意制造,而靠诚恳呈现:把传统的气息留住,把技术的语言温柔化,把艺术变成生活中的“日常之美”。 本次展览的意义,正是在于这种态度的展现。它不是一场喧哗的革新,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融汇。数字点墨之间,既有时代的节奏,也有文化的回响。我们在一幅幅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图像,更是一种愿望:让艺术变得更亲切,让文化流动得更自然。 数字艺术协会的成立与这一展览的呈现,也让我们看到了河北区在文化表达上的新视野。当本土风貌、百姓审美与新技术融合在一起时,一个区域的文化气质也在悄然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喧嚣的口号,而是一种可以持续的生长力量。 让技术服务美感,让传统重焕生机,让艺术回归日常。这是展览带来的启示,也应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数字与笔墨交融之处,正是文脉更新的起点。 (作者:河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蒋丽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