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眸映万象——评第十三届天津市少儿舞蹈大赛 | ||
|
||
由天津市文联和市舞协主办的第十三届天津市少儿舞蹈大赛暨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天津地区选拔活动的原创组终评在海河剧院展开,共20支原创舞蹈作品各具特色、颇为丰富,展现出天津少儿舞蹈教育、编创的昂扬风貌。 一、童趣式表达——在地性的题材浇灌 当下中国舞蹈创作普遍走入了“地域文化自觉”的时代,创作者自主地将当地的传统文化或城市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融于身体动态之中,以展现独特的文化符号、地域风俗或人文景观。 本次参赛的少儿舞蹈作品也同样能发现这一“创作自觉意识”,如《“泥人”万人传》《泥芽芽》透露出天津“泥人张”的文化符号,《津娃传承•年画情》《木版年画图》则以天津的木版年画为“题眼”……这些作品虽同为津门传统题材,但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则各有巧思。如《“泥人”万人传》是“以虚作实”,用无实物表演与若干舞者在斜线调度上的不同造型姿态来展现泥塑的过程;《木版年画图》是以实作虚,通过运用板画画框与模拟性动作来让观众想象出画中的万千世界。且孩子们的动作表现方式充满了童趣,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嬉戏场景,于“玩乐”中消解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深重使命感,显得朴素真诚而又自然,小舞者们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展卷者”,而已然是“画中人”。 ![]() 《木版年画图》 希瑞舞蹈学校 除了以天津传统文化为题,对于当代天津的城市人文景观亦有呈现。如《阳光与海棠的约会》中孩子们卷发烫头、披纱裹巾、花样自拍,将天津大姨的典型形象活灵活现地展露于舞台之上,这种对本土市井百态的体察与呈现也是应在少儿舞蹈创作中鼓励的。 好的选题与立意也需要合适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纵观整场比赛,古典舞、民间舞、街舞、现代舞等悉数登场,语汇尤为丰富;编导们依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细分对应的动作编排,且都能恰如其分地为作品表达服务。如《真假悟•空》以街舞来凸显齐天大圣的不羁与抵抗精神,《追风的马鞍》又以蒙古族舞蹈为核心、突出鲜衣怒马的少年感,《镜鉴千秋梦》以古典舞为素材营造时空穿越之感……虽在细微处的“范儿”显得有些稚嫩,但可贵之处在于能让孩子们接触多种风格的舞蹈并运用于舞台形象塑造,也体现了“小荷风采”以赛代练的益处。 ![]() 《镜鉴千秋梦》 天津春樾艺术培训学校 二、童真式言说——沉浸式的视觉编码 本次参赛的作品在视觉营造方面可谓各显神通、可圈可点,诸多作品运用了舞台装置来分割空间、建构氛围、营造意境,精良的制作给人以丰富的视觉刺激,如《梦化齐天》就以山形装置配合舞者的构图形成了“远中近景”的视觉图景,高低的错落起伏也隐喻了大圣的“成长之路”,颇有巧思。此外,运用道具也似乎是编导们的某种“共识”,《萤萤归途》里用灯泡模仿发光的萤火虫,《柿柿如意》中在舞鞋上缝制一个个小柿子可谓亮点细节,《煦色•麦谣》则用了大量的亮黄色纸絮来构造丰收的盛景,《狮桥廊梦》中撑起雨伞走过流淌出一抹诗意…… 这些道具的运用不在于标新立异或出奇制胜,更在于如何以道具来更加贴切地展现孩子眼中那天真烂漫的世界,“童真”往往是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少儿舞蹈的编导更应该以孩童的方式看待生活周遭,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以唤醒沉睡的灵性童真。 ![]() 《柿柿如意》 天津市依舞童星艺术培训学校 小舞者们对典型动律的抓取也非常到位,且身体能力的训练也让人惊叹,如《顽童闹学堂》中的孩子们在身体姿态的快速转换与定型、调度流动的准确性方面显得清晰晓畅;对于人数众多的少儿舞蹈作品来说,强调调度的秩序感与简洁巧妙的过渡、引导孩子对舞台空间的感知与把握,是少儿舞蹈老师应加以明确的教学重点。《草侠鸣》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调度繁而不乱,以翎子为道具形成了微观昆虫世界的拟像,且整体结构与节奏的分配恰当、规整;《大漠小苗》也惹人瞩目,在于其构造出一种属于孩童般的朴素与恬淡之感,群舞“大漠”与独舞“小苗”的视觉对比也隐喻出成长中的孤独、希望、滋养等命题,以小博大、自然纯真。 三、童心式实践——具身化的教育过程 少儿舞蹈不仅是创作表演,更属于宏观的少儿教育范畴,且具备“具身化”“持续性”的特征。编导们为舞蹈作品进行选题与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浸润式的教育,例如以“文化传承”的题材来引导、启发孩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担当意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再如以“成长”为立意的创意性编舞来让孩子不断进行自我确证,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呼吁真善美;或如聚焦“生活”的编创,同样能强化孩子们以纯净的童心来看待社会、并对生活保持热爱。毕竟,“童心”是珍贵的,但也是需要被塑造的。 ![]() 《大漠小苗》 天津市华夏未来教育集团 在这20个作品中,能看到小舞者们的身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层次感,有的甚至到了准专业化的程度,其中也定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潜心的教学与耐心的细抠。在观演前,我绕着剧场散步,随处可见的空地上都有一群群的孩子跟着老师数的拍子练习动作,户外水泥地的环境并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专注的眼神和精确的动作。在这一集体氛围的感染下,舞蹈对于孩子们也已经不仅是课外兴趣班,而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并为之付出的事情;此刻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寓教于“形”,不正是教育孩子对待事物要具有严肃态度的极佳案例吗? 当晚现场的氛围相信让各位观众印象深刻,源于每个节目上场前家长们振奋整齐的呐喊助威,如天津戏迷那般主动地打破“第四面墙”、与台上演员产生即时性交流,颇具津门特色。家长的在场对小演员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比赛结束后,家长们也顿然消解了相互的竞争意识,集体冲台上喊话:“为自己的舞蹈梦想努力,爱你们!”是啊,这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合力对孩子们的具身化教育,愿他们铭记此刻的爱意,永葆一颗童心。 作者简介:独立舞评人:王炜,笔名阿刃,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自媒体“刃舞塾”主理人。担任国家大剧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北京青年戏剧节、半山舞人艺术周、粤港澳大湾区戏剧节等单位及艺术节特邀舞蹈评论者。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计划”委约作品《秋天》担任舞蹈戏剧构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