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文艺界  >  他山之石
微短剧应如何实践新大众文艺要求?
日期: 2025-03-05 09:31 稿源: 《中国艺术报》

  近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上海市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大赛获奖名单揭晓,《侯绍裘:星耀云间》《女校风云》等作品引发广泛关注。自启动以来,这项赛事吸引大量创作者深耕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历史为内核,通过“时空对话”“多线叙事”等创新手法,将主旋律题材与微短剧的轻量化形式深度融合。近一段时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微短剧作品以精巧的篇幅创新历史题材的既有叙事模式,既打破了微短剧“内容低质化”的刻板印象,亦印证了新大众文艺生态下技术赋能、全民共创的传播逻辑——通过低门槛创作与碎片化传播,微短剧正以轻盈姿态承载厚重文化,为主旋律叙事开辟兼具艺术性与传播效能的新赛道。

  作为以“短平快”叙事风格为主、依托移动终端传播的新兴艺术形式,微短剧发展初期饱受争议。有专业报告显示,2023年微短剧投流规模超300亿元,但情感、逆袭类题材占比极高,“豪门虐恋”“赘婿逆袭”等标签化内容使微短剧沦为“电子榨菜”,行业陷入“边骂边看”的生态,使得微短剧被贴上“低俗”“庸俗”标签,其文化承载能力备受质疑。相关政策以“规范与赋能”双线并进,严控低俗内容的同时,鼓励非遗、红色文化等正能量题材创作。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微短剧除市场规模大大提升之外,题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情感、逆袭类占比下降,非遗、红色文化等正能量题材崭露头角。《逃出大英博物馆》《子归子归》等作品的火爆“出圈”,进一步证实了微短剧的轻量化形式与厚重文化内核的兼容性。上海此次赛事的获奖作品正是又一个生动注脚——《女校风云》剧本以多线叙事聚焦平民女校的革命群像,实现“小切口”撬动“大情怀”;《小红花》借一朵穿越时空的“小红花”连接课堂与战场,通过虚实交互的叙事让青少年“沉浸式”感知英烈精神,凸显微短剧在寓教于乐中传承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微短剧不但正在破除“难承厚重”的偏见,更在努力完成从粗放生长向精品化的关键一跃。

  这一转型是微短剧创作的里程碑,更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工程师、教师等曾作为传统文艺“被表现者”的群体,成功转型为“自我表达者”,与“人人可文艺”理念相契合。前述作品中现代科技与红色史实的有机融合、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精准呼应“技术赋能大众创作”的核心理念。微短剧凭借平民化、媒介性与轻量化特征,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实践形态之一。

  当然,微短剧的转型之路仍需在艺术规律与社会价值间进一步寻求平衡。一方面,题材扎堆可能带来同质化内容泛滥。部分主旋律作品过度聚焦宏大叙事框架,导致情节模式化、人物扁平化,反而削弱了观众的共情基础。主旋律创作应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在有限时长内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从“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的微观视角切入,以更加鲜活的细节吸引观众。同时,技术应用应以史实严谨性为前提,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历史厚重感。当前,已有部分作品因历史细节处理不当引发了争议。反观《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制作团队于前期严谨考据文物背景,在奇幻叙事中嵌入真实历史细节的成功尝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借鉴的。

  从“电子榨菜”到“文化轻骑兵”,微短剧这一新大众文艺重要样式的新变,揭示了主旋律传播以创新激活历史厚重感、以大众参与重构叙事亲和力的新经验。当技术赋能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当创作回归文化本心,微短剧这一“小而美”的艺术形式,必将在新时代的文化版图中,书写更厚重的篇章。

  作者:谭歆跃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年3月5日2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登记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文联)法律顾问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
才华律师,魏涛律师,刘会云律师受托维护本刊(网)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津ICP备11005939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天津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