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文艺界  >  区(行业)文联
建设基地搞创作 整合资源促发展——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探索文艺工作新模式
日期: 2022-08-26 12:50 稿源: 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

  近年来,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工作主线,以文艺志愿服务为抓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筑服务常态模式,在社区和乡村建立创作和作品展示基地,充分调动了创作者和演唱者双方的积极性,解决会员创作作品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基层演唱团体没有专属演出作品的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宁河区音乐文学事业的发展。

  建立基地,汲取社会营养。

  为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并从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积极组织学会会员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宁河区东棘坨镇东棘坨村在战争年代是革命老区的堡垒村,既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又有传统文化资源,还是土地流转集中,水稻种植规模经营,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典型村。而芦台街朝阳花园社区,是宁河区内主城区最大的建制社区,也是全国文明社区,在文明创建、红色传承、机制创新、深化服务上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东棘坨村和芦台街朝阳花园这两个社区各有特色,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自2020年以来,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在这两个社区先后建立了创作和作品展示基地。学会在每年年初制定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开展采风和演出等活动,播下艺术的种子,让群众感受文化的气息,收到群众的交口称赞,这些活动进一步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品展示,资源整合共享。

  文艺创作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基地建立后,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的文艺活动走向了新的起点。他们定期组织会员到基地所在的东棘坨村和芦台街朝阳花园社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深与当地群众的沟通交流,汲取创作素材。一年多来,学会会员创作出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歌颂党和祖国,赞美美丽家乡,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文学作品。

  在东棘坨村创作基地,学会组织会员对东棘坨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历时一年,拍摄了影视片《我的家乡东棘坨》,同时创作了《我的家乡东棘坨》《我为祖国多打粮》和《仓满囤流心不慌》等反映农村人民生活的歌曲。这三首歌曲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唱后,影响力颇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学会还组织会员深入挖掘整理了该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秘密入党的20多名党员、30多名军人(其中有7名烈士)的真实经历,编辑而成了《追寻红色足迹》一书;并对该村古井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并即将出版《神奇的古井》一书。

  在芦台街朝阳花园社区基地,学会会员创作了歌曲《朝阳花园社区之歌》,诗朗诵《美丽宁河》《百年辉煌》,表演唱《八大妈夸社区》《远亲不如近邻》等作品,与社区群众一起,对每个节目反复打磨、精雕细琢,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社区演出中,表演大放异彩,得到广泛好评,中央《法治栏目》和天津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表演唱《远亲不如近邻》和京东大鼓《接种疫苗》被列入宁河区委宣传部“文化大礼包”节目中,在全区各镇街进行巡回演出,为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和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配合中心工作,加大舆论宣传。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文艺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配合宁河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效开展,学会组织会员积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会员们创作了天津快板书《打好疫情防控战》,快板书《姑爷拜年》《小手拉大手,健康共拥有》,小品《村口》《选择》,表演唱《为啥不出门》,北京小调《坚决打赢防控战》,小快板《齐心协力战病魔》等,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进行广泛宣传,对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2021年为助力创建文明城区和卫生区工作,会员们创作了快板书《二爷回家》,京东大鼓《回娘家》《接种疫苗》,北京小调《接种疫苗保安全》,在宁河区融媒中心表演录制并通过网络媒体向全区播放,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022年,学会会员们又创作了天津快板《做好大筛查》《自我防护不放松》、北京小调《打赢奥密克戎战》、快板书《王大妈打疫苗》、京东大鼓《刘大妈打疫苗》和抗疫纪实散文《天寒情暖党旗红》《嘎爷当上志愿者》等文章,通过多媒体渠道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组织创作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的理念也深深根植在了宁河区音乐文学学会每位会员心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登记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文联)法律顾问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
才华律师,魏涛律师,刘会云律师受托维护本刊(网)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津ICP备11005939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天津文艺界